媒体南财高

【明德留声机④】我为“教科研”增砖添瓦

来源:   发布时间:2024-10-18  点击:

作为学校建校140周年的特别献礼,《明德留声机》有声书特邀校友代表,回溯与学校共度的难忘时光。有声书邀请学校教师代表深情讲述,广大校友传递祝福,共同见证并庆祝母校的蓬勃发展。让我们相聚《明德留声机》,让记忆有声,让情感流淌,共贺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华诞。

 

我为“教科研” 增砖添瓦

作者:戴云奇

大约在2004年初,由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,我从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调到教科室工作,在教科室主任岗位上工作到2010年退休。之后,又被学校留用了两年。直到2012年2月份,才正式离开教科研岗位。

刚开始对于教育科研工作,我并不熟悉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外行。角色变了,工作内容变了。为了把工作做好,完成这个角色转换,我必须抓紧学习,工作的同时学习科研理论。在干中学,在学中干,一心一意想把教科研工作做好,为学校和老师们做一点实事。

戴云奇

那时,学校老师们的教科研意识还普遍比较淡薄,年轻老师多,教育科研理论以及专业写作水平都有待提高,加上教科室一共就两个人,所以当时自己思想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,生怕难以挑起这副担子。为了应对当时的困难,我一丝一毫也不敢松懈,每学期初都早早地提前筹划好一学期的详细工作,做到心中有打算、做事有计划,有质有量认认真真完成每一件事情。

在教科室工作的几年间,考虑到学校当时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师资队伍实际情况,我们将普及教育科研知识、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放在首位,逐步建立起一支年轻的教育科研队伍。一方面,在校内选派一些教学技能强、教学经验丰富、理论水平高的老教师和先进班主任等定期举办主题培训,为老师们传授经验;另一方面,聘请行业和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,不定期进校,举办教科研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讲座。通过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,迅速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素养。

其次,全面动员全体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浪潮之中。现在的年度教学论文评比,就是自此展开的。当时,面对这一崭新挑战,教师们虽感陌生却也满怀热情。为助力教师们迅速跨越这道门槛,教科室精心遴选出几十个涵盖广泛领域的论文主题作为参考。教师们积极响应,纷纷将个人专长与学科精髓巧妙融合,笔耕不辍,开启了一场场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之旅。

撰写高质量论文非一日之功,当一篇篇论文提交上来后,教科室组织专家团队逐一审读,如匠人雕琢,对佳作给予精心点评与建议,并纳入学校文库,为后续的各级论文评选奠定坚实基础;而对于尚需雕琢之作,则采取一对一深度辅导,面对面交流,耐心指出不足,鼓励教师们反复推敲,直至文章熠熠生辉。这份坚持与努力,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,悄然间提升了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。年复一年,由我校选送的论文如同璀璨的花朵,在省市乃至更高级别的职业教育论文评选中竞相绽放,荣获佳绩不胜枚举,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。

科研也是教科室工作的重点之一。为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,教科室组织教师们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,推广课题研究成果。那几年,我们按照市教科所的要求,在年轻教师中全面开展“个人课题”的申报、研究等工作。“个人课题”主题小、周期短、实践性强,适合教师在教学中“研”,在“研”中教,与实践密切结合,非常受年轻教师欢迎。通过几年的坚持,一批年轻骨干教师,像马原、薛美红、郭海荣等迅速成长起来,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绩。及至2010年前后,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,积极投身于各级各项科研项目。当年,仅省职业教育学会的课题申报,就有三四个课题通过了评审,被批准立项。自此,学校的科研成果也遍地开花,一项项课题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,不仅频频获得市级、省级科研单位的青睐与立项,更在结题之际收获了累累硕果,学校也被市教科所评为“南京市教科研先进基地学校”。

回望那些与教科研工作并肩作战的日子,每一份努力都如同星辰般璀璨,汇聚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这片璀璨星空。能够多年如一日地投身于这份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事业中,与同事们共同探索、共同成长,见证了学校在教科研领域的每一次跨越与突破,我深感荣幸。那些被市级、省级乃至更高层次认可的科研成果,不仅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肯定,更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有力证明。

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能够蓬勃发展,持续在教育征途上勇攀新高。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片沃土上收获成长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